考察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
近日,20余名自贡市彩灯、文物、井盐历史、古碑帖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自流井区振兴乡村历史文化社会考察组,在自流井区仲权镇南华宫遗址的几块石碑前驻足察看良久,露出了欣喜的笑容——他们在对仲权镇(原双石铺)刚刚发现的“天灯碑”进行研究。从9块清嘉庆年间的石碑上,他们发现了关于当地天灯会的记述。这次发现,或将改写自贡彩灯的历史,将其推至更为久远的汉唐年间。
近年来,自流井区在仲权打造“中国自贡彩灯小镇”,围绕卢德铭烈士打造“红色历史名片”。“天灯碑”的发现,从历史考古的角度,佐证了仲权镇名副其实的彩灯起源历史,也从仲权镇所在的铁山古道的沿线考察中,发现了该镇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。
“南华宫敬设万年天灯记”石碑拓本
发现
猪圈中隐藏9块石碑,擦掉泥垢后现“天灯”二字
4月22日,考察组第一次来到仲权镇走访考察,希望能发现与彩灯文化有关的史迹。他们冒雨在镇上走访了很久,都没有收获。随后,大家从万寿宫下来,赶往卢德铭烈士的故居竹元村。
“虽然很累了,但我们还是到村中各处拜访老人,希望能发现一点线索。”本次考察活动的牵头人、自贡市策划院院长曹念介绍,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拜访过程中一位老人提起,南华宫有几块石碑,不知道上面记载了些什么。
考察组一听,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南华宫。这里的古建筑已经破败,现为几户居民的住家所在。大家没想到石碑所在处,竟是一座猪圈,里面又脏又破。由于石碑上的泥垢太多,看不清碑文字迹,于是赶紧找来清水清洗。
“用水将泥垢泡涨,然后轻轻擦洗,这个过程花了几个小时。等能看得清字迹时,我走上前一瞧,映入眼帘的两个字就是‘天灯’。”说起这个惊人的发现,考察组掩饰不住喜悦的心情,连忙用手机电筒照亮碑文,阅读下去。
这块碑名叫“南华宫敬设万年天灯记”,已不知被泥垢掩藏了多少年。第一句碑文就记载,“天灯之设昉自汉唐而万年之称”。这正是后来被标注的7号碑,高1.9米,宽1.1米。其余石碑的高度均在1.9米,宽在75厘米至1.1米之间。
在深入考察后得知,过去仲权镇有五宫四庙,如今除万寿宫、南华宫以外,其余均已损毁。就在南华宫已经望不见正殿、檐顶的宫墙遗址里,这9块被埋没了不知多少年的石碑,终于重见天日。而上面记载的碑文,或将改写自贡彩灯历史。
考察组发现的9块石碑
考证
系自贡彩灯史上重大发现,或改写自贡彩灯历史
“7号碑记载了天灯会的起源时间、举办原因和灯彩盛况,也记载了当年天灯会的辉煌场景。后来我们又发现了3块石碑,一块专门记述天灯会盛况,一块记载了修建南华宫的原因,还有一块是当年起会的记事碑。”考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4月24日,考察组邀请了更多文物、碑文专家,将碑文完整地拓下。然而就在这时,又有了新的发现。
当时,大家正在忙着拓碑文,曹念起身到外面沿着墙壁考察,不经意间在走廊里又发现几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火树银花”的碑文字样。碑文的第一行记载:“火树银花辉煌通夕,其他朔望之日”。碑文中“火树银花”的记述,与《荣县志》记载的“荣县新年灯火甚盛,唐人称火树银花合者”的描写如出一辙。
这块石碑,后来被定为4号碑。至于上面记载的“其他朔望之日”,该负责人解释,“朔望之日”即农历每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。第六行还记载“灿烂于通衢家庙四时佛像光明于天”,意为这样的灿烂天灯照耀石佛,像光明在上天一样。而上文的“通夕”,指的则是一直亮通到半夜的意思。短短几句文字,便可看出当年的南华宫,灯彩活动是怎样的宏大辉煌。
4月26日,我们将碑文拓片带回,进行详细研究。这些石碑中,7号碑的内容记载了本次考察的最大亮点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除了第一句“天灯之设昉自汉唐而万年之称”外,第二行记载“皆得以庆贺上元之佳节”,第六行特别叙述“火树辉煌处处同登禹甸,灯光晃耀人人共乐尧天”。
考察组负责人解释,记载明确了三个问题。第一,在仲权镇举办天灯会是自汉唐年代流传下来的。第二,办天灯会是庆贺上元佳节(元宵节)的方式。第三,这些灯彩活动的盛况非常辉煌、喜庆。立碑后的时间显示,是“嘉庆甲子年”(1804年),南华宫改建之时。
“此前,在铁山古道上发现的几块天灯会碑,都没有这次发现记录的时间早,描述也没那么详细。荣县铁厂铺发现的‘天灯碑’,是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杨泗岩地区151人集资燃放天灯的摩崖石刻,记录了36杆天灯通宵达旦持续燃放月余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荣县大才寨发现的“天灯碑”、贡井发现的“五皇庙灯会碑”更在之后了,这些碑描述灯会的文字非常少。而仲权镇7号碑上记载灯会作为地区独特的节日时间,在铁山古道历史发展的佐证下,或可推至汉唐年代,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描述。
该负责人说,仲权镇地处铁山古道、盐井古道的关键点,其宗教民俗活动与丰富多彩的地方会节、口述历史,形成了仲权镇彩灯小镇的历史渊源。目前为止,在自贡地区发现的本地彩灯节起源记载上,本次发现是历史最早、记载文字较多、描述最准确、价值最珍贵的原始材料。“可以这么说,仲权镇是闻名中外的自贡彩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”
溯源
位于南丝绸之路的驿站,曾经的繁华依稀可见
这次考察,还对仲权镇的历史进行了溯源。仲权镇有马房街、铁匠湾等遗存及地名,古时有专门为古道修建的马帮住宿、修钉马掌的铺子,逐渐成为一条人口密集的街道和铁匠居住区。仲权镇古称双石铺,考察组在不远的漆树乡乐善坊古碑上,找到了仲权镇与南丝绸之路的联系。并且,从中得出一个结论:古代仲权镇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,因驿站而发展为繁华的铺镇。
那么,古代仲权镇到底有多繁华?考察组在仲权镇,还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字库塔。塔上记载,清嘉庆22年,字库塔“移修”至此,自贡市2013年的文物普查上记载是清乾隆时期,证明在移修前它便已存在于双石铺。字库塔记载了仲权镇的天上宫、南华宫、禹王宫、万寿宫、文昌宫以及天地祠等捐修单位。
考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,字库塔是古人专门敬惜字纸而建立的一种古老的焚化字纸的塔。仲权镇在当时就有许多字纸需要焚烧,以致专门修建了这座字库塔,说明其地方经济文化非常繁荣,人口众多。
“当地的村民还告诉我们,双石铺曾有10个栅栏、4个牌坊。目前,自贡保存最完好的仙市古镇仅有4个栅栏。从另一个侧面,佐证了上面的说法。”考察组专家张慧萍介绍。一些年长村民回忆道,“那时的双石铺热闹非凡,人流如织。还曾有一些门楼院阁,建有吞口儿(泰山石敢当),用于避鬼神。”
考察组在走访当地居民时,了解到当年仲权镇天灯会的盛况——天灯会以南华宫为主体,以天后宫、禹王宫、万寿宫、文昌宫、八弓丘庙,上大路、下大路、老街、马房街、银匠铺、铁匠铺等的灯舞构成。各宫负责各宫的灯,沿街商店、匠铺也自制灯——走马灯、花灯、八角灯、方形灯、圆灯各显能事。
相传,在仲权镇一带还一直沿袭点雨灯的民间习俗。仲权镇竹元村87岁老人杨孝章回忆,他孩童时代就曾亲历过点雨灯:“点雨灯就是天旱时,祈求下雨的隆重仪式。先在高坡平地上搭一个灯棚,雨灯以七盏为一组,由七七四十九盏灯做成七星灯。一根灯杆挂一组,组成一个方阵仪式。灯的样式多以圆形、方形为主,有钱人家在灯内点香油,一般老百姓点清油。”
杨孝章说,挂好灯后,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族长和老人亲自主持典礼,聘请得道高僧或道长主持开灯仪式。“仪式上要放烟火爆竹、耍狮子、舞龙灯、踩高跷,山坡上彩灯高挂,吸引八方乡亲前来看热闹。”这些民俗文化,也是双石铺灯会活动历史的一部分。
如今,走在仲权镇的古街上,残存的古式建筑,依稀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场景。走在马房街,还能看见古式房屋屋檐下形似灯笼的木雕。据考察组专家介绍,这些木雕形状也是仿照灯笼雕刻,雕工精美,活灵活现。可见当年,彩灯元素在仲权镇烙印得多么深厚。